暴富神話造成文化劫難:全民收藏富了誰?
最近一位比較熟識的收藏行業朋友說,他打算換行業去做實業了,原因竟然是“基本已經買不動了”。直接就看出了當下瓷器批發收藏市場的奇怪局面:這邊廂,浩浩蕩蕩的新人如過江之鯽般加入隊伍;那邊廂,一些資深的玩家卻選擇了靜觀。一方面,藝術品在市場上不斷創出一個又一個的天價,激活了無數人如數年前股市一般的創富欲望;另一方面,層出不窮的假拍、拍假,以及哄抬價格,人造泡沫,卻讓市場雷區處處。文化繁榮的愿景人人期待,盛世收藏的口號聽來美好,但未經準備,不加歷練,帶來的可能是一夜暴窮。社會的精神能量如果能被引導到正確的渠道上,將是文明之福,但如果它進入了單純逐利的軌道,也會是文明之禍。那么,個人、機構、媒體、^***,在一波堪稱狂潮的“收藏致富”神話中應當如何自處?本報將從本期開始推出連續報道,對收藏、拍賣市場中的一些亂象、迷局進行解讀,目的無非想說:收藏有風險,投資需謹慎。
拍賣行、金融資本才是最大獲利者
從2010年4月底開始,《誰在收藏中國》和《誰在拍賣中國》的作者吳樹,開始了為期約一年的暗訪。一方面是為自己這一系列的第三本書搜集一手資料,另一方面,他希望將藏在當下“收藏熱”背后的種種亂象揭示出來,盡可能讓人們回歸到傳統意義上以重視文化內涵,看重賞玩情趣和個人興味的收藏道路上去。在他看來,當下一切“向錢看”的這波收藏大潮,已經退變成為一場不計后果,以文化遺產生態的浩劫為代價的全民賭博。
有藏家稱,近來每次大拍,都看到場里坐滿了“新面孔”。這些來路不明的新進者“不惜錢”,往往叫出令人瞠目的價格。名義上的“全民收藏”是否真的是物質文明極大豐富之后,對精神層面的“大躍進”?中國真的已經發達到人人可以玩收藏的地步了嗎?
拍賣市場刺激出“全民收藏”
暴富神話造成文化劫難
中國的收藏人口到底有多少?幾乎不可能有確鑿的數字。但從學者、協會、媒體和文化主管部門等各種渠道的估算來看,較保守的為數千萬,多的認為超過一億人。也就是說,十幾二十個中國人中,就有一個人在搞收藏,遍及千家萬戶。規模之大,史無前例;在社會上的影響之廣,也是前所未聞。
這波收藏的“全民運動”是怎樣一步步發展起來的?吳樹認為,是從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拍賣市場成立之后。許多苦于致富無門的人們,從日漸發達的傳媒上獲知了一個又一個一夜暴富的傳奇故事,在“誰富誰英雄,誰窮誰狗熊”的心態趨勢下,不斷地匯入收藏交易的大軍。以文物收藏為例,一開始很多人是到民間收現成的、傳世的東西,漸漸地這些東西收完了,盜墓之風隨之興起,于是“全民收藏”進入了惡性循環。
有專業人士指出,這些年的一波波收藏井噴,其實根本就不是中國內部的文化需求驅動,根本原因是外部有人在操作,我們完全可以認為大多數的人進入瓷器批發市場的目的非常單純,“就是賺錢,就是暴利”。因此它不但沒有帶來中華文化的躍升,反而造成了一場文化劫難。其直接后果有二:一是勤勞致富被一夜暴富取代,“君子愛財取之有道”被為了發財不顧一切取代。二是讓幾千年積累下來的文化遺產損失殆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