牙角雕的技法
1. 鏤空透雕 鏤空透雕是工藝美術中常用的技法,最有代表性的是出神入化的鏤空透雕象牙套球,它是中國特有的國粹。1915年,在規模盛大的“太平洋萬國巴拿馬博覽會”上,中國的一件二十六層鏤空透雕象牙套球贏得特等金獎。這種套球是由大小不同的數層同心空心球連續套成,各層之間又相互獨立,每一層球體都可以自由轉動,每層球的表面又鏤刻有浮雕花紋,真是玲瓏剔透、精美絕倫。鏤空透雕象牙套球這一絕技曾一度失傳,清乾隆年間又被重新創造出來,并不斷發展。到解放后,最多可鏤雕48-50層。
2. 劈絲編織 劈絲編織是利用象牙天生的細致紋理和韌性好的特點,經過一定的技術處理,將象牙劈分成寬窄薄厚均勻的很細的薄片,稱“牙絲”,用這些牙絲精工編織成牙席、宮扇、花籃、燈罩等器物,再經一定的藝術加工,便成為風格獨特的藝術品。因為象牙的劈絲和編織須溫潤的環境,所以劈絲編織成為廣東派牙雕的獨特技藝。
3.微型雕刻 與氣魄宏大壯觀景物不同,微雕的魅力在于在分毫之間創造出如詩似畫的大千世界,輕巧精細,玲瓏剔透。它形雖小,但內涵和境界卻不小,同樣可以展示大手筆、大氣魄。樊星海先生將528.7×24.8厘米的宋代長卷《清明上河圖》雕刻在13.4×0.62厘米的象牙片上,透過放大鏡可見人物神態各異,樹木、房舍錯落有致,車、船、驢、馬栩栩如生,再現了原圖的風采和神韻,F代微雕可以借助于顯微鏡,而此前的微雕全憑手感創作,真令人拍案叫絕。
4.鑲嵌和茜色 鑲嵌有兩中方式。一種是在雕刻好的牙壁上鑲嵌其他色彩艷麗的其他物質,另一種是將牙片和其他如寶石、彩石等色澤鮮艷的物質一道鑲嵌在設計好的圖案上。染色是為了改善單調的色彩和遮蔽牙、角自身的色彩缺陷。鑲嵌和茜色這兩種方法進一步增強了牙雕制品的裝飾效果,使之更加亮麗多姿、異彩紛呈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