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域風情話“春水”
傳世的金元玉器中,常見有一種雕刻禽鳥類的裝飾玉,表現的題材大多為一只“小而健”的鷹在奮力追捕一只倉皇逃竄的天鵝。這種鷹學名叫作“鶻”,俗稱“海東青”。因此有些學者將此類玉器定名為“鶻攫天鵝”佩。它的出現,和北方少數民族的生活內容密切相關,公元9世紀至10世紀遼朝建立后,“盡有大漠,浸包長城之境,且宜為治。秋冬違寒、春夏避暑,隨水草就畋漁,歲以為常,四時各有行在之所,謂之‘捺缽’!贝恨嗬従褪瞧醯ぷ逶诼L的冬天過后,開展弋獵活動的地方,而以飼養的海東青捕捉天鵝,則是弋獵的主要內容。但真正把“鶻攫天鵝”的題材表現在玉器圖案上的,則是取代契丹族建立國號為金的女真族。金朝皇帝沿襲了這一習俗,只是把“春捺缽”改稱為“春水”。因此,這種舉世聞名的“鶻攫天鵝”佩,又被許多學者稱之為“春水玉”。
金朝于公元1234年被崛起于漠北的蒙古騎兵所滅,但朝代的更迭并沒有影響春水玉的進一步繁榮。由于蒙古族也是依靠狩獵維持生活,并且對“羽中虎也”的海東青喜愛有加,從而使得春水玉在元代的使用范圍從漠北推向江南以及全國各地。我們從大量的傳世品中可以看出金元時期的春水玉具有下列特征:1.一般用較好的白玉制成,有的上面有皮色或烤色。2.如背景飾有荷葉水草紋,則鵝頸多穿過一草莖。3.鵝的眼下有一刀彎曲的陰刻深線,將嘴部與頰部分開。翅膀中部回折成“人”字形,折槽較深;羽毛為細長的陰刻直線,個別為鱗狀羽,鱗片上還有“小”字形的裝飾。除此之外,這一時期鶻攫圖案的玉器造型還可分為凸雕長方形、鏤雕爐頂形、鏤雕圓形、環托鶻捕鵝形以及帶有鏤雕鶻鵝圖案的器柄等5種以上。
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有一件金代的春水玉。環托為橢圓形,直徑近7厘米,厚2厘米,局部有黃色皮斑,環的兩側有一橫穿的孔,可結扎于腰帶或冠巾之上。正面鏤雕一只體小勇猛的海東青俯沖而下,準備擒住一只驚慌鳴叫的天鵝。天鵝在海東青的追趕下,絕望地跳入荷花叢中,懸念迭起,生死一瞬。值得一提的是,雖然春天狩獵時剛剛冰河開凍,但作者卻用蘆葦、枯敗的荷葉等景物來渲染三秋時節的肅殺氣氛。在這種藝術襯托下,鶻鵝二禽大小的互照、敏鈍的較量表現得酣暢淋漓,美不勝收,卻也驚心動魄。
明清以后,由于統治者缺乏弋獵的生活經驗,玉工更沒有見過鶻鵝搏斗的情景,故而將春水玉進行圖案化的加工改造。這個時期的春水玉雕缺乏鶻鵝搏斗的緊張氣氛,甚至連動物的形象特征都沒有準確地掌握。失去了生活基礎,影響到藝術上便是鶻攫天鵝玉徒具形骸,原有的那種濃郁的生活氣息被觀念上的寓意和形式裝飾所取代,春水玉便這樣逐漸地走向了衰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