紫砂壺的故鄉——宜興
我國的改革開放為國家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,文化和經濟等各方面的發展也是日新月異,隨之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,文化生活也逐步豐富起來,而紫砂壺走入尋常百姓家,其中以陶都宜興紫砂壺最為著名,每天都有眾多文化愛好者來到宜興尋寶,或是拜會他們喜愛的紫砂壺制作人和大師。
宜興地處我國的江西省,自然風光秀美,并以盛產紫砂壺等陶器而聞名,故而又名“陶都”。紫砂壺的制作礦料有很多種,主要分為紫泥、紅泥、綠泥、團泥等幾大類,其中紫泥屬于泥質粉砂巖,質地均勻,穩定性差,其中又包含底槽青、礦井紫泥等;天青泥礦料細膩、均勻,致密性強,易碎略堅硬,表面成貝殼狀紋理,因與天青染料相似故而得名,綠泥略堅硬,淡綠色致密塊狀,表面有銹色,可塑性好,成型后呈淺黃綠色,細密平整,色澤純正,光滑溫潤,朱泥的礦藏量極少,呈淺黃紅色,質地較軟易碎,可塑性好,制作后泥性較重;還有團泥,產于綠泥下部,外觀呈綠泥和紫泥的融合顏色,細膩、可塑性好,燒成成品后色澤效果比較豐富。紫砂壺最初是丑狀的供春壺,后來又發展成多種壺型,有圓形、方形、鼓狀,還有融合多種泥料和色彩于一體的色彩豐富的藝術類型,可謂應有盡有,滿足不同消費人群的審美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