紫砂泥料中的天青泥
宜興紫砂壺制作泥料種類繁多,且并非一般玩家多能理清。天青泥之稱謂出自明末注史人周高起成書于崇禎年間的《陽羨茗壺系》。按著名壺藝人斷代,此書當截稿于陳仲美之前,這時,陳鳴遠還未出世,因為連同為崇禎年間的陳鳴遠的父親都沒提到。這時,紫砂礦皆在蠡蜀開采。
蠡蜀,位于黃龍山東南部,其實就是黃龍山的東南山腳。蠡蜀礦區,因為透水而廢棄,形成了今天的大水潭。具體透水時間,至今不得確切考證結果,說法很多,最大的可能是民國前期。
今天的大水潭,已經修成小小的公園,被紫砂路與黃龍山隔開。此段的紫砂路,就是開山而成的。大水潭,其實是黃龍山的一部分。

周高起是個學究,估計因為性格原因難以入世,所以選擇了以注史為生,最后和亂兵為兩筐書籍理論,死于亂刀之下。
周高起治學非常嚴謹,他親自來到丁山考察,《陽羨茗壺系》有來自當地人的傳說,有對壺藝人做壺過程的觀察,也有對當時生產狀況的描述。在泥料篇,周高起提及嫩泥、石黃、天青泥、老泥、白泥,對主力品種紫泥,不知何故,卻未提及。白泥,也即制作日用陶的礦料,應該就是今天所謂的“夾泥”,非黃龍山出礦,而是“大潮山”;老泥,出團山,根據“陶則白砂星星”、“以天青石黃和之成淺淡古色”分析,周高起所說的老泥是一種白砂;石黃,根據特征描述,也即為今天所說的石黃;嫩泥,其實就是不發色的普通黏土,所以“以和一切色”,起“丞弼”的黏結作用。
礦料上,周高起全書用字174個,其中74個是描述天青泥的。周高起是以礦料顏色命名天青泥的,這也和他對天青泥四個夾支的描述一脈相承。名稱,是根據礦料特點歸納,燒成顏色,則已明確述之。天青泥燒成后呈雨過天清色,純屬無稽之談。
周高起為何不談紫泥,還是一個未解之謎。這有兩種可能:1、大水潭礦區主要為團泥,而紫泥不多。時大彬三把有確切年代可考的三個真品都不是紫泥的事實,支持這個結論;2、周高起被天青泥的特殊礦層結構所吸引,所以重墨記述。這有他記述天青泥之后的感慨為證。
為何周高起情有獨鐘的天青泥直到清中期曼生壺才出現傳世作品,也值得研究。
曼生壺真品,皆選用天青泥而作,從目前所見書籍刊載照片來看,曼生壺真品不過5、6把,這與顧景舟大師的結論相吻合。但只有楊彭年之妹楊鳳年的兩把傳世作品,書籍上注明用的是天青泥。根據從何而來,妙道現在還沒找到,不過,可以肯定,這必有古籍出處。否則楊鳳年的另一把壺,盡管顏色描述一致,但未有人確認也是天青泥作品——皆因無明確記載。
天青泥的化學成分(檢測結果由國土資源部下屬某省級地礦中心實驗室提供):
二氧化硅 58.72%
三氧化二鋁 22.59%
總鐵 11.86%
氧化鎂 1.11%
氧化鉀 2.38%
氧化鈣 0.85%
氧化鈉 0.16%
錳 0.00259%
鈦 0.0058%
鎳 0.000058.%
鉻 0.000089%
鈷 0.0000365
天青泥特點
天青泥(及其夾支),1、氧化鎂及氧化鋁的含量明顯高于其他紫砂礦料;2、具有較多的藍顆粒。這也證實了關于天青泥“溫潤如玉”、“藍光閃閃”(有些夸大其詞)的傳說。
天青泥泥性:
砂性重,吸水性好,燒結溫度(窯標溫度):1180℃--1200℃